|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

天啊,為什麼我的小孩會有攻擊行為? (本區共瀏覽次)


資料來源:http://babynews.in-mommy.com/2014/05/Aggressive-Behavior.html

有的時候,攻擊行為的問題根源不一定是出在小孩子身上   天啊,為什麼我的小孩會有攻擊行為?
in媽咪育兒新知|作者 Phoebe

許多爸比、媽咪們都會發現,當自己的小寶貝們能手舞足蹈、嘰哩呱啦以後,就開始對這個世界和其他小朋友們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心與探索力,他們每天似乎都有花不完的精力和問不完的問題一樣。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十分可愛,卻也十分令人頭痛,特別是二到四歲這個階段的小男生,更是常常出現許多「驚人之舉」,不是拉小妹妹的頭髮、就是推小弟弟一把,有的小朋友甚至會打人、咬人或踢東西,搞得父母們對別人既感到抱歉,又對自家小朋友十分擔心,真不知道該拿他們如何是好……

有的時候,攻擊行為的問題根源不一定是出在小孩子身上

在我們開始思考要如何對孩子們「曉以大義」之前,讓我們先一起來檢視自己孩子的成長環境,看看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有什麼可改變之處,來幫助我們孩子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漸漸被導正。根據 2011 年一份針對上海市學齡前兒童的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指出,在學齡前兒童中,平均有百分之 12.9 的小朋友有攻擊性行為。而其中,男生所佔的比例又略高於女生。根據分析顯示,那些父母們採取強勢、高壓的管教方式,還有父母彼此之間、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管教原則不一致的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同時,那些晚上較難入睡的兒童也比沒有睡眠問題的兒童容易產生攻擊行為。相反的,每天看少於一小時的電視、父親年紀較為成熟,以及有規律的戶外活動時間,則是避免學齡前兒童產生攻擊行為的保護因素。根據這份研究,我們會發現,其實學齡前兒童發生的攻擊行為比例並不算低,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確值得多注意孩子是否有這樣類似的情況。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們減少攻擊行為?

除了確保孩子有規律及充足的戶外活動與睡眠時間、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長短及電視內容以外,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的建議,提供給孩子一個穩定、有安全感的家庭生活十分重要。另外,在孩子的幼兒期與學齡前階段,給予孩子全時間的監護和充滿愛與堅定的管教態度也是關鍵之一。家庭的每位成員都需要了解自己必須成為孩子的好榜樣,而且一致認同那些為家中孩子訂下的規則,同意在孩子不遵守規則時給予一致的回應。特別是當孩子破壞了較重要的規則時,一定要當下就立即制止並有所責備,以致於孩子完全明白自己的錯在哪裡。

當然,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什麼是好的規矩、什麼又是不好的規矩。因此這個管教的責任就落在身為父母的我們身上,我們需要給孩子清楚的規則、明確的賞罰,並且教他們具體的衝突解決方式。管教的重點在於,鼓勵讚賞與斥責制止一樣重要。有的時候,鼓勵讚賞的「正向強化」反而比負面制止還更有效果。在孩子做得對、做得好的時候給與肯定和讚美,經過長期的努力,當孩子時常感到被鼓勵和尊重,而非被命令和羞辱時,他們就比較願意去聆聽、學習和改變。

另一方面,你也需要檢視自己平時在家中的行為,以及自己如何處理生氣的情緒。如果你平時動不動就對孩子 (或另一半) 發脾氣、大小聲或動手打孩子的話,家中的小寶貝要不有樣學樣也很難。我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身為台灣父母的你我,更是需要多加留意、努力克服。因為在老一輩的教養觀念裡,「打小孩、吼小孩」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現在為人父母的你我,在成長過程的耳濡目染之下,有時也會不自覺就把這種「打小孩、吼小孩」的習慣帶入教養當中,使得孩子們常被迫屈於權威,也就自然學會了「吼別人、打別人」的習慣。因此,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中的小寶貝,身為父母的我們,對孩子說話要練習「平靜的說、慢慢的說」。

小兒科專家 Marianne Neifert 認為 2~4 歲這個階段的兒童是能學習以言語取代拳頭來解決問題的。因此,你可以教導孩子在生氣時不以踢人、吼叫的方式,而用其他方式來表達情緒。比如說他可以學習用言語不同的詞語說出自己的心情,或者你可以為孩子設定家中某個角落 (比如說:書房) 成為他的「安全角」,每當他很生氣或沮喪時,就讓他練習去「安全角」讓自己平靜下來,等心情恢復了再回來跟大家玩。另外,當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玩耍時,你要特別留意他們的互動。如果他們之間發生的只是小爭執,先靜觀其變,讓孩子們學習自己解決衝突。然而,當他們開始動手動腳、不聽勸告時,你就必須介入,因為這是教導孩子學習平靜下來的最佳時機。除了把兩個孩子分開以外,你必須告訴他們不管是誰先動手,只要是彼此傷害就沒有任何藉口。同時你可以告訴孩子在面對衝突時可以採用的方式,比如說:他可以堅定說不、轉身離開、採用合作或折衷的方式來取代身體的攻擊,並同時鼓勵孩子這麼做代表他「長大了」。當你的小寶貝願意以和平、友善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小朋友時,也千萬別吝於當下給他讚揚與肯定。

在生活中,不論是在對孩子講故事時,或者當你們看見其他小朋友生氣難過時,別忘了藉此機會教育,幫助你的孩子去設想其他人的感受,藉此建立孩子的同理心。當孩子很生氣或沮喪時,你也需要適時的表達同理心,而非一味的拒絕聆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這些情緒是正常的,而你也懂得他的感受,然後再一步步引導孩子採取正確的行動。

在面對處理孩子所產生的攻擊行為時,身為父母的我們,還真需要以毅力、耐心、細膩、創意與智慧來教導、幫助孩子。因此,如果你的小寶貝有攻擊行為出現時,何不就讓危機化為轉機,藉此好好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也為他人設想。這樣不僅有機會化解你的小寶貝的攻擊行為問題,更可能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幫助他成為願意聆聽、通達情理、獨立懂事的孩子。



開始留言:(注意!!!留言請勿超過300字)

言者: 性別: 年齡: 星座: 地區: 心情:

 

連結: 密碼:       


分享funP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plurktwitter

這是本區第102篇貼文  貼文時間: 2014年5月24日星期六 22時13分26秒   小編:MagicLin in 新竹市 歡喜貼文

最新更新頁面 上一層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本頁頂端 

|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